kissbaang

一个人不够自由是因为能力不够。

乍见之欢
/屈云飞


我等得太久,以至于不再着急了。



今天大哥给我分享了一篇推送,关于陈晓卿的。
这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用中华广袤大地上最富有烟火气的文化勾勒了一幅民以食为天的“清明上河图”,诱惑着无数垂涎的味蕾,也尺幅千里地把舌尖儿的渴望和心尖儿的牵挂融于一脉。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无疑开创了或者说重启了一个领域的新时代,让人们对于纪录片晦涩冗长的印象发生了革故鼎新的变化,而《舌尖上的中国》在被推上一个高度的同时,也注定了难逃“狗尾续貂”的宿命。
《舌尖上的中国3》在上映不到两集的情况下,评分却持续走低。当然这与陈晓卿已经没有了关系,此时的他已经从央视辞职,一路追寻用真实记录世界的初心阔步而去,或许当他开始对微博下步调一致的留言不胜其烦,冥冥中就已经决定了放弃《舌尖3》。
对于一个以初心和梦想打磨人生的人,任何浮躁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混乱方向的多余。这一点上,他是了不起的。


生命中里最好的都是乍见之欢。
对于陈晓卿是这样,对于观众也是如此。
我专门去看了一下《舌尖3》,相比前两部,片子记录的重心确实是过多地放在食物被赋予的情感上,少了一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画面。少了些自然,多了点刻意,作为一部食物的纪录片套路走得太多明显,就显得鸡肋,刻意而为之的东西当然难以征服观众。
但事实上《舌尖1》之所以火爆,也是因为它所呈现的不单单是食物,还有食物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背后的故事。为什么相同的套路,这次却失败了呢?因为再好的东西一旦刻意就失去了真实,一部纪录片如果全然用写好的剧本和千篇一律的台词堆砌而成,再精致也失去了意义。而且套路这个东西——“喝多了也吐”,真是成了萧何败也萧何。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就是很多经典无法被超越的原因吧。近年来翻拍经典的热潮此消彼长,从《西游记》《红楼梦》到《笑傲江湖》《白蛇传》,导演们也是煞费苦心地想要凭着当红的演员和优质的硬件重塑经典,可惜至今没有哪一步翻拍让人感觉到了“后浪推前浪”的力量,更多的是前浪还没怎么着,后浪自己就摔死在沙滩上。现在有的导演学聪明了,知道经典很难超越,那就借个东风,起个艺名。什么《大话西游之妖怪别跑》《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每看到这样的片名,我就特别放心,吐槽根本不用自己动手。
当然也不是所有翻拍都一无是处,有很多拎出来看也是不错的作品,可惜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情怀,一见钟情也不只是对人而言。


说到一见钟情,我最近看了一部很有名的书改编的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就是一个一见钟情误终身的故事,当然故事的最后他们终于走在了一起,找到了颠沛流离半生的“爱与平静”。当两个沟壑纵横的面孔终于贴在一起,一条弹幕飘过:“一个吻等了半个世纪”。
但说实在的,这个电影看完,我的三观摇摇欲坠。一个一生有过623个身体伴侣的男人,却说“我为你保留着童子之身”;一个信誓旦旦要忠于这个“最完美的男人”的女人,却转而嫁人生子。除了最初的那一眼电光火石,我看到的只有两个几乎毫无交集的人在他们各自毫无交集的人生中做着毫无交集的事情,在最后的人生里硬生生画出了一个拐点,大彻大悟地发现彼此才是精神的归宿。
如果说男主的执念还算得上是一种坚持,女主在丈夫死后的恍然大悟实在太过牵强。如果这样才算是爱情的伟大和不合理,那些相守一生的伴侣朝夕相处的陪伴和理解难道只是一个笑话?这未免太“精神化”了。
究竟是“人生难得是重逢”还是“白月光与蚊子血”博弈的笑话,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描绘可能更能解释这个故事,但电影快进的剧情,确实让这段“半世纪的一见钟情”显得单薄了。

人生最好的都是乍见之欢,但这场蹉跎,愿我们别错过。

Qyf
2018.2.22 23:33

评论

热度(6)